曬魚場辨識娃娃製作(2021.08.11)
好久沒有發文了
最近除了忙搬家
還趕著設計遊程新道具XD
研究了好久的曬魚場
為了凸顯他們的特徵
讓大家可以更快認識臭肉、四破、黑堯、白堯、丁香、花飛、鰛和巴郎
最近在研究魚娃娃製作
還把圖鑑直接掃描放大輸出對照
希望魚娃娃也能很快跟大家見面
大澎南計畫希望能整合不同社區的不同產業,用遊程串連各社區,讓遊客能深度認識澎南區的各式永續漁法(包含嵵裡的牽罟、鎖港的定置漁網、山水的石滬和風櫃的延繩釣),並利用LINE@官方帳號設計互動式的體驗感受,如闖關活動、小故事、尋寶等方式,讓遊客更深度了解澎南區的漁業文化。再透過不同的業者加入,如:使用永續海鮮做為食材的餐廳、不提供一次性備品友善海洋的民宿…等,將與土地共好融入行銷策略中,使這些理念變成最好的廣告。 具體內容包含: 活動設計與開發(1套) 體驗活動辦理與執行(5場) 到校推廣(5場) 行銷推廣(網路媒體經營) *Facebook 深度食魚教育內容(20篇) *Instagram深度食魚教育內容(20篇) *Line官方帳號建置並設計互動體驗內容(1式) *紙本摺頁設計與印製(1式500份) *官方網站(1式)
好久沒有發文了
最近除了忙搬家
還趕著設計遊程新道具XD
研究了好久的曬魚場
為了凸顯他們的特徵
讓大家可以更快認識臭肉、四破、黑堯、白堯、丁香、花飛、鰛和巴郎
最近在研究魚娃娃製作
還把圖鑑直接掃描放大輸出對照
希望魚娃娃也能很快跟大家見面
冬天的澎湖可以從事的活動不多
遊客也漸漸變少
整個島好像也寂靜了下來
趁著這個澎湖人都慢下來
可以不用追逐著觀光旺季的步調好好「生活」的時候
我們推出了傳統的澎湖臭肚魚乾體驗
在上課前其實超緊張的
畢竟是對著澎湖人教澎湖的傳統料理
事前做了再多的練習都還是覺得不夠
還好當天跟現場的學員聊過
才發現雖然大家都有吃過(還有很多人有釣過臭肚)
卻沒有人真的有做過魚乾的經驗
真是太好了(放下心裡的大石頭)
順利完成這場體驗活動
覺得經驗值又上升好多
希望能這樣一步步的提升自己、慢慢進步
推廣更多澎湖的在地好料理/在地好魚給更多人知道!
接著是我們推出的第二個小旅行行程
https://tablepenghu.upwellee.com/
近幾年海洋資源逐漸枯竭,牽罟這樣的傳統漁法也因為漁獲越來越少,從事這樣漁法的漁人也越來越少了。
每次能捕到的魚獲都不能確定,這也是牽罟有趣的地方,在起網前都可以好好的期待今天的收穫。
牽罟是澎湖傳統的漁法,適用於沙岸地形,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漁撈方式,在澎湖又稱「牽網」。
因為需配合潮汐,在退潮的時候進行,並不是隨時都能參加到的私房行程,漁民會乘坐舢板小船從嵵裡沙灘出去佈網,當網沉到海底時,岸上的漁民齊力將網拉回海邊,便能將底棲的魚類及蝦蟹網起!
過去村莊要吹罟螺通知大家要牽罟、依照倚繩分魚的方式供平均分漁獲、分辨漁汛...... 還有好多過往故事。
邀請在地漁民介紹牽罟的操作與經驗分享,讓您更加了解傳統故事。
而牽罟起網後,也會簡單介紹每一種魚類,並把過小或不適合食用的種類放回海裡,只取我們需要的部分。
下午時光牽罟很累...總要配點下午茶吧!我們來吃傳統的臭肉肉包。
臭肉是一種魚不是肉真的很臭,大家不要緊張~
許多澎湖人也非常愛吃臭肉魚,成為了最佳傳統小點心
有吃的當然就要有喝的,搭配在地風茹茶,整場活動充滿漁村氣息。
本次漁獲將現場煮成料理供大家食用!由地方媽媽親手煮給您吃~讓您享用最道地最傳統的漁獲料理!
https://tablepenghu.upwellee.com/
我們終於推出屬於我們的第一場小旅行
包含幾個部分
澎湖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捕魚環境非常艱澀,因此過去於冬季會發生無法捕魚而造成糧食危機!
在過去沒有冰箱的年代,為了將夏季捕獲的漁獲保存至冬季,漁民會利用多種工法,將新鮮的魚醃製、曬乾並保存,讓夏季的新鮮滋味可以保存更久。
而來到今日,這種傳統的保存方式也依然在澎湖非常盛行,因此只要到了夏季,在路邊就會看到許多居民將魚、小管等擺在路邊曬魚乾,也因此形成非常有趣的現象。
曬魚的工法非常繁瑣,要定時的蒸煮以外,曬魚也需要花 1.5 - 3 天的時間才完成。在曬漁場常常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們忙進忙出的,非常熱鬧。
挑選魚的種類與品質也是一門學問,若遇到賣像不好的魚乾,也會使用錘子將於乾敲碎,變成我們買到只有魚肉的小魚乾~
澎湖魚乾也是當地傳統的零嘴,不論是下酒菜或是下午茶都常常看到魚乾的蹤影。
除了直接拿起來當作零嘴外,魚乾的料理方式也有非常多種,可以拿來拌飯、煮湯、甚至是烤魚乾等... 多樣化的料理方式讓我們在澎湖也能吃到不同的傳統風味。
下午時光敲魚乾總要配點下午茶吧!剛好就在敲魚乾了,我們來吃傳統的臭肉肉包。
臭肉是一種魚不是肉真的很臭,大家不要緊張~
許多澎湖人也非常愛吃臭肉魚,成為了最佳傳統小點心
有吃的當然就要有喝的,搭配在地風茹茶,整場活動充滿漁村氣息。
漁村文化也要體驗漁村的美食,附上晚餐社區自製傳統釜鍋飯。
遊客想吃都吃不到,食材從社區自己種的在地蔬菜到剛剛下午才撈上來的海鮮。
撈到什麼就煮什麼給你吃,最在地的吃法。
吃幾次都不會膩,因為每次都是驚喜!
還有最大的驚喜,就是我們精心準備的曬魚場的餐桌夜光晚餐
真的是又美又好吃
一起在海邊的曬魚場享受海浪聲、月光、滿天星空以及滿滿的美食
超享受的啊~~~
團隊成員之一的小黑家裡是從事「牽罟」
「牽罟」是一種傳統的漁法,也可以稱作「地曳網」是一種沿岸的底拖網
利用小船把網子載到離岸不遠的地方
順著潮汐和流,佈下網子,這一切真的完全需要靠經驗
起網的時候,需要非常多人站在岸邊,一起用力在海邊拉起魚網
很像跟大海在拔河
也是早期漁村社區互助幫忙的方式
每一個來幫忙拉魚網的村民都可以分到一份漁獲
是很特別的互相幫助的模式
可惜這樣的捕魚方式已經慢慢沒落了...
受到漁業資源枯竭的影響
現在已經很少人會以牽罟來捕魚
除了漁獲越來越少,這樣的捕魚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在現代也是很不經濟的做法
小黑家是少數現在還會以牽罟來捕魚
(不只是「表演」給遊客體驗,而是真的用牽罟來捕魚)
但為了要更有效率的操作牽罟漁法
他們現在會搭配機器拉網,降低人力的需求
那天小黑在群組裡說今晚半夜兩點他們家會牽罟
如果想參與的話,很歡迎我們去現場看看
雖然小黑家偶爾也會接一些遊客的體驗行程
但給遊客的活動和他們家自己要抓魚的方式一定很不一樣
於是我們就興沖沖的一起到海邊熬夜等牽罟
可惜那天漁獲不如預期
(聽說隔天晚上的漁獲就豐收了)
希望不是因為我們這群幫不上忙的人在旁邊妨礙作業才好XD
某天,我們在曬魚場和里長在聊天的時候
里長突然問我們週末有空嗎?
原來是社區報名了陸上行舟的趣味競賽
就是要在大馬路上滑龍舟XD
不過比賽那天剛好社區要拜拜
能參與的人不多,還缺兩個女生
於是我們就二話不說的答應了!
當天到了現場
才知道是全澎湖每一個社區都會參與的大活動
也是大家聯絡感情的場合
坐在旁邊和嵵裡大哥大姐們簡單的寒暄(其實還是不太熟啊)
輪到我們,比賽要開始的時候,覺得周遭的時間好像都停止了
一陣屏息,奮力的跟著節奏努力「滑龍舟」
沒想到我們是第一輪的第一名很順利的晉級了
進入淘汰賽,一路過關斬將
一直到第四輪的冠亞軍賽
也在大家期待(甚至有點崇拜)的眼光中
獲得冠軍!!!!!
真的從來沒想過我們進入社區的突破口,會是陸上行舟的比賽XD
因為這四場戰役,讓我們有了革命情感
不論是一起努力滑龍舟的夥伴,或是旁邊認真的啦啦隊
現在都是我們在社區強而有力的後盾!
真是意想不到的展開~
我們這次的場域在嵵裡社區
不過其實我們除了團隊成員小黑是嵵裡人
其他人跟嵵裡社區其實滿陌生的
在寫計畫的時候原本是打算在每月一次的共餐慶生會
準備一些創意料理跟長輩們分享
試著拉近我們跟長輩們的關係
實際先來共餐活動「場勘」才發現--共餐的餐點太豐富了
再多準備可能大家都吃不完
而且現場已經有許多民意代表會來跟長輩們噓寒問暖、一起吃飯
真的參與之後覺得我們可以參與的空間變得滿小的
只好再想想能用什麼方式融入社區~
或許每個月都來共餐會幫忙端端菜、陪長輩聊聊天也是一種方式!
【關於食魚教育】
想跟大家聊聊「食魚教育」
我們常常把這個專有名詞掛在嘴邊
但到底什麼是食魚教育呢?
▍食魚教育是「食育」的一部分
希望大家更認識每天所吃的食物
提倡的是「吃在地,食當季」
在對的時間吃當季的食物
學習順應著自然的節奏生活
是食育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食魚教育是「海洋保育」的一部分
引導大家認識這個物種以及他所生活的環境
認識海洋生態系中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
彼此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又是有什麼樣的生存策略讓他們可以存活至今
早期的漁民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海裡的動物鬥智
這些漁法是不是能永續
選擇吃數量多、生長期短、在食物鏈底層的海鮮都是我們可以落實海洋保育的方式
▍食魚教育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不只是字面上的「吃魚」
而是藉由海鮮這個大家都很容易接觸到的議題
讓大家學習早期漁民靠海吃海與海共生的精神
什麼樣的魚要用什麼方式料理?這隻魚或是這道料理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文化背景、習俗?
可以說是身在海島國家的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必修課
▍食魚教育更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每一尾魚都是一個生命
享受海鮮前
除了認識他們
更要學習感恩
珍惜大自然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澎湖人在過去依海而生,與海洋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們的長輩很懂魚,知道季節潮汐與漁業的關係,更對每一種魚該如了料理暸若指掌,但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卻對魚很陌生,有一道很明顯的世代落差。澎湖腔台語的「魚」音似ㄏㄨˊ,餐桌上的澎ㄏㄨˊ是我們希望能透過計畫,讓更多和我們相同的年輕人可以更了解澎湖常見的魚是怎麼從海洋到我們的餐桌,試著用「吃魚」拉近澎湖年輕人與海的距離。
澎湖老一輩的居民都非常熟悉各式的漁獲,不僅在種類的辨識上,對當季漁獲以及料理方式也十分了解,然而這些在地知識卻面臨傳承的斷層,因為年輕人普遍認為煮魚是一件十分困擾的事情,不願意學習買魚、殺魚及煮魚等生活技能。
於是本團隊希望透過食魚教育的教案設計,打破價值觀上的隔閡,讓年輕人了解食魚其實並不困難,進而引發接觸及學習的念頭,讓食魚的生活知識能繼續傳承。
我個人也是一位對食魚不甚熟悉的年輕人,然而如果無法真正去了解食魚,我們將難以真正去觀察傳統漁業所面臨之困境。
藉由本計畫的執行,能夠影響到澎湖在地對魚不了解的年輕人,以及並希望可以間接透過與漁村的耆老溝通以及體驗活動進行的過程,讓他們了解到永續海鮮的重要性。
期待這個計畫除了可以讓大家更認識魚,能替海洋保育盡一份力,也訓練我們團隊成為耆老長輩及年輕人的橋樑。
因為團隊夥伴之一為在地的漁民,希望透過計畫的協助,讓我們可以有經費可以紀錄下這些珍貴的傳統漁法,並透過社群媒體讓更多人知道。
在永續經營方面,我們也將嘗試以年輕人為主要對象的漁業體驗活動,實際參與漁獲從海裡到餐桌的歷程,並學習如何處理、料理一條魚,嘗試這樣深度遊程的操作方式及可行性。
其他行動者們